1.知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皆非虚誉。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哪些细节细思极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取自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果想要细讲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大致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夜雨狂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词人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扩展资料: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之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清照
3.在《知否》中,女子出嫁时为何要拿着扇子遮面
在《知否》中,女子出嫁时拿着扇子是源于当时的婚嫁习俗,扇子的作用不仅可以给新娘遮羞,同时也有祈福之意。
《知否》中的三个姐妹在出嫁的时候都会拿着扇子遮住脸,设置这一细节的原因并不是导演心血来潮,而是因为拿扇子遮住脸是宋朝婚嫁习俗。这里扇子叫做“却扇”,它的作用就类似红盖头,是给新娘用来遮羞的,同时也能起到祈福驱邪作用。
要说“却扇”遮脸这一婚俗的由来,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史前时期,世界发了一场大洪水,除了伏羲和女娲,所有的人类都在这场洪水浩劫中丧生。
伏羲和女娲为了不让人类绝迹,于是便决定结婚,以便生儿育女来延续人类的发展。但是伏羲和女娲毕竟是亲兄妹,做夫妻的话还是有些害羞的。于是伏羲边编出一个草扇给妹妹遮住脸,帮助妹妹遮羞。伏羲编出来给妹妹遮羞的扇子,就是后世婚俗中新娘手中“却扇”的来源。
首先,“却扇”因为出现在洪水浩劫以后,所以被后世作为浩劫已过的象征,渐渐衍生出驱邪祈福之意。其次,“却扇”的出现,便代表伏羲和女娲要结婚并承担繁衍后代的重任。因此,古人婚礼以“却扇”遮脸,不仅是为了帮助新娘遮羞,更是在表达古人祈求子嗣赶快到来的愿望。
“却扇”婚俗代代相传,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婚礼的重视,更体现了古人婚俗中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对新人的无限祝福。
4.知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皆非虚誉。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意思
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出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6.“知否
我对你的思念,像风走了八万里,不问归期
你好,我是果冻(笔名)
先给答案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
语气:无奈
当初这首词我还刻意去听百家讲坛里教授讲这首词
其实这首词很美,可惜我的语文功底写不出多好的语境
原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是她丈夫赵成明问:海棠花是否跟以往一样美丽?(这句话暗含一个问:你(李清照)依旧跟从前一样美丽)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个大才女哪里听不出他的含意,就感慨说: 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暗示她的年华已经逝去,不再像以往了
……
哎,当初没学好语文,这么一首好词被我解释成这般模样…
这首词有两种解释,我说的是一种,另外一种是感慨花的凋零
……
……
以上就是果冻的答案,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如果没有麻烦采纳,您的采纳就是我回答的更大动力
……
——by 旅行者:果冻
7.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8.“知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
绿肥红痩:指绿叶繁盛了,红花稀少了。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绿叶多了,红花少了。
这首词以对话的形式,反映了作者怜花惜春的心情。一夜风雨交加,作者对花事十分关心。
清早醒来,睡意还未消散,就忙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打听院内海棠的情况。粗心的侍女看了一眼,随口回答“海棠依旧”;作者纠正道:“~。”
两个反问,对侍女观察不细致,感觉不敏锐进行了轻轻的埋怨,接着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特有的敏感作出判断:海棠一定改变了模样,应该是绿叶更加繁茂,红花变得樵悴了。可不是吗?经过一夜风吹雨打,海棠花有的凋落,有的枯萎,再也不像盛开时那样丰满娇美了。
“绿肥红瘦”一词以普通字作新奇语,形象鲜明,意味隽永,将作者怜花惜春的心情包蕴其中,历来为人称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