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1876年生,天津人。字伯苓,名寿春。1892年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后抱“教育救国”的理想,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创办了天津私立之一中学堂(1904年)、南开中学堂(1907年)、南开大学(1918)、南开女子中学(1923年)和重庆南开大学(1936年)等大中学校,多次出国考察教育。曾任 *** *** 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注重教育改革。1951年2月23日病逝。
拓展阅读
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光绪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无力延时就学,曾入同族人张竹坡家馆就读,后又转入刘先生办的义学读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学制四年。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更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九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续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济舰服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 *** 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 *** 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张伯苓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 *** ,深受启发。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十二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 [4] 十二月回到天津后,与严修一起正式宣布建立南开大学。
张伯苓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民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九月五、六日,举行大学新生人学考试,二十五日正式上课。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
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
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 *** 。同年,张伯苓担任之一届国民参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
1945年,当选为国民 *** 中央监察委员。
1946年7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6月,被迫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 *** 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 *** 的各项政策。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 *** 曾给予关照。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198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南开大学敬塑张伯苓铜像,以资永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