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寻求建立外交关系,但清英双方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产生礼节冲突,马戛尔尼使团带着谈判失败的结果回到大不列颠。尽管没有建立邦交,乾隆皇帝还是回赠了丰厚的礼品给英国使团和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其中一份礼单上这样写着:
这个礼单由只学习了半年中文速成的当时随团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翻译成拉丁文,再翻译成英文。本来对中国回赠的这批“神秘”又“毫无实用价值”的礼物十分费解的乔治三世,在看到这份不知所云的礼单和实物时,估计都是这个反应:
乔治三世并不知道,其实乾隆皇帝所赠的这柄白玉如意,乃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而如意产生的早期,还有实用价值——痒痒挠!
清代《事物异名录》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如意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在民间保留了它挠痒的实用功能,而在宫廷则逐渐强调它的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帝王、豪族、文士、高僧等都有执握如意的习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