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礼仪作文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曾经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明史,曾让我们为之自豪。然而,今日的中国,还能担当的起“礼仪之邦”这四个字吗?
今年的9月7日,在四川航空由塞班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因两位中国男子的互殴,导致双方多位好友加入打斗行列,严重扰乱了飞行秩序。无独有偶,在事发的几天前,从苏黎世飞往北京的瑞士航空上,又是我国的两位乘客发生肢体冲突,迫使飞机在飞行六个小时后返航,给航空公司和其他乘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便。
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椅背的问题。正是因为理由太过简单,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问题,却能引起一场让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的斗殴,相信不会有多少人能欣然接受。中国人是怎么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一次真的就这么难吗?一周之内,发生两起类似事件,这难道不是全体中国人的耻辱吗?这样的国家,怎能配的上礼仪之邦?
尊老爱幼助残,也同样为基本礼仪之一,然而现如今,能做到这些的人日益在减少。看到老人摔倒因怕被讹诈而袖手旁观,为了自己的舒服不愿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出自己的座位,甚至连呵斥小偷的勇气也丧失殆尽。这样的国家,怎能配的上礼仪之邦?
在这些令人沮丧的负面新闻背后,仍有着很多感人的事迹。“最美教师”张丽莉,在身死关头为了保护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去了双腿;“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高速飞来的异物击中腹部后,在剧痛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保证了全体乘客的安全,自己却失去了生命……这些让人潸然泪下的事迹,才是一个礼仪之邦应该出现的。
礼仪其实不仅仅是礼节与仪式,更重要的是助人、谦让等基本的素质,只有有了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礼仪之邦,让我们全体中国人都为之奋斗。
2.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作文
中国?是闻名于世界的礼仪之邦?孔子也曾提出“修六礼?养身性”的至理名言?我们也一直在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应做好最基本的礼仪行为。如?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并且一定要持之以恒?俗话说的好?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懂礼仪?讲文明之人。
在大运举行的期间?作为主人的我们可谓是所有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城市被装饰一新?街道马路上几乎见不到一丝的垃圾?因此我们赢得了外国友人的称赞?但是在大运会过后?各个街道上又出现了许多垃圾?各种破坏城市面貌的事层出不穷?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请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展现给外国友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做得更好。
其次?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做起。早晨起来向父母问好?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小孩子让座。
在中央电视中播出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青年?他早上起来晨跑。在晨跑的过程中?他见到老人提着很重的货物?便帮忙去提。
见到有小孩的风筝挂着了树上?他便帮忙取下来。在他所帮助的人中?都对他会以真诚的微笑?他的脸上也有着微笑?这是一种为帮助他人?而感到有成就感的微笑。
最后?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家中?我们要尊敬父母和长辈?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在父母劳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在父母烦闷的时候为父母讲一两个小笑话都父母开心。在学校中?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路上遇到老师、同学要问好?上课认真听讲?不打岔?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总而言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尽到自己作为传承人的责任?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拉手?结伴同行?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3.谁知道关于赞扬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文章
中华民族的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现已深刻影响了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 ***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
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
4.各位老师,我要写一篇关于礼仪的作文,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围绕这
千年历史飘香,传承礼仪不断 --------浅谈中国古今礼仪 书香淡淡,烟雾袅袅。
中国犹如一本古书,而礼仪,便是一条中华长龙,在历史的书海中畅游……---------- 题记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神话 *** 开天辟地到当今现代技术发达,历史的长河已经汩汩流淌了无数年月。人类从古猿渐渐演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文明和礼仪。
礼仪是古人的传承、历史的记忆,是不得缺少的中华文化元素。礼仪是礼节与仪式的共存体,是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尊敬、祝颂、哀悼的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没有礼仪,便体现不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尊重。是礼仪让整个文明有了秩序,让文明有了生命的生机。
礼仪可以说是一种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早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一株小草,将根深深扎下,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而成长。没有礼仪,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人情味道,没有了苏轼口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世界会缺失一种人类特有的生命力。想想看,现在的我们见面时都会打打招呼,相互问候一声:“你好。”
如果礼仪消失,世界将变成怎样?相识的人之间形同陌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只有冷冰冰的面孔与生硬的语言,没有丝毫的感情,人们就好像一个个傀儡,机械地去做自己的事情。是礼仪给生活注入了活力,让人们眼中的世界变为七彩,快乐心情每一天。
《左传》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荀子也曾说过:“礼者,人道之极也。”
这些名言警句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了我们礼仪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代,有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举案齐眉、高山流水的传说,更有张良拜师、舜孝长辈的神话。
有人说,古代的礼仪过于繁文缛节,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其实不然,每一个礼仪文明都是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浓缩而成的精华,是我们不可丢弃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每天,当金灿灿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的晨辉与庄严的国歌冉冉升起,那时,所有人都要行礼。
这就是礼仪,它表达了我们对国旗与国家的尊重与爱戴。在路上遇到朋友时,我们都会相互握握手或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这同样是一种礼仪。
在正规的场合着装整洁、举止文明,尊重在场的每一位长辈,这便是礼仪,体现了人的形象与风貌。在我看来,中国的礼仪是不能丢失的。
它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轨迹,流传至今,仿佛一块被蒙蔽了光彩的宝玉,需要我们后人学会鉴别、经常擦拭。如今,我们的礼仪需要继续传承下去,让它不会像珍贵的书籍因长久未翻而被蛀虫侵蚀、不会从过去的璀璨耀眼转变到黯淡无光、不会从我们开始渐渐消失,消失在茫茫历史的长河中。
数千年历史如佳酿一般愈久愈醇,而礼仪便是那酒香,越飘越远,直至时间的尽头。 ---------- 后记。
5.礼仪之邦文廊坊作文
人们都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中国人应有的礼仪与气质也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中国还配被称为礼仪之邦吗?
相反,人们的脾气逐渐暴躁起来,不礼貌用语开始越来越多,如潮水般不停地泛滥。
我们远的不说,就说吵架,只要同学们一吵架,乱七八糟的语言全都冒了出来,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很伤人心。但我们有时很困惑,这个脏话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解决?怎样制止?怎样给人打好预防针?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知所措,因为脏话是用嘴说的,由大脑神经控制,我们不能堵住他们的嘴,更不能控制他们的神经。那怎么办?难道我们就任由这个“恶魔种子”在中国逐渐蔓延,最后使中国腐化吗?
不,我们不能这样,既然这个种子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应该从自己身边做起,既然中国是礼仪之邦,那就让我们用礼仪这把强而有力的铲子刨地三尺再深也要挖出来。
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礼仪文化绝不会被其他的东西所吞没,我们要向世人证明,我们中国是真正地礼仪之邦。礼仪,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的利器。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生活,将脏话彻底地从我们生命中赶走。
不管我们中国以后能不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经济大国,但我希望我们中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6.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的作文怎样写
她从小生活在另一个国度,受到的是西方式教育。在国外,她曾听到过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明礼仪程度侃侃而谈,批判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用餐时太吵闹,或者是随地乱扔垃圾,不习惯使用文明语言等等。这些评论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虽然她生长在异国他乡,但是作为炎黄子孙,她无法忍受外国人如此地轻蔑中国人。这一切都激起了她的爱国之情。她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不低于任何其他国家的人。她要让那些外国人对中国人肃然起敬。
现在,她如愿回到了祖国,并且在首都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就读。如今的她再也不会因为外国人批判中国人说的那些话而感到气愤了,因为她觉得他们说的没错。先且不说街道上满地的垃圾,就连校园的操场上都随处可见丢弃的饮料瓶、塑料袋。有一天她回家比较晚,看见清洁工正在满操场地追着那些被风吹到半空中的饮料瓶,并且十分吃力地将它们扔进垃圾桶中。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开始了思考。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想到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身边的人,从不乱扔废弃物这样的小事开始做起,使大家逐渐养成讲文明的习惯。
她开始了尝试,但进行得并不顺利。当她向同班的几位同学提出一块儿到操场捡垃圾的建议时,她被回绝了,甚至还有人说她是‘神经病’。她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连做好事都可能为誉为‘反常’的行为。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吗?
可是有一次,她也在无奈中把吃完雪糕的袋子扔到了路边的草坪中。那是很平常的一天,当她想把雪糕袋子扔到垃圾桶里时,她却发现在她的视线内竟然没有一个垃圾桶!身有急事的她只好把废弃物扔到草坪中。这一无奈的举动使她感到十分尴尬与不安,但是在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她的行为时,她并没有感到欣慰,而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就这样,她明白了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不想追求文明,而是周围的条件不能使他们文明。在没有垃圾桶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养成随地扔垃圾的坏习惯。但是久而久之,当路上到处都有垃圾桶的时候,这种习惯就已经改不过来了。她也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想文明,不能光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心中牢记‘文明’二字。
在反复的考虑之后,她写了一封信给有关的环境部门,建议在公共场所多安置一些垃圾桶,以便过路人可以养成将废物投在垃圾桶中的习惯。信已经寄出去了,至今还没有答复。但是,她始终期待着,希望自己的小小的努力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文明礼仪修养起到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使外国人不会在轻视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使祖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礼仪之邦’!
是呀,文明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时时刻刻将它牢记在心中,把礼仪当成自己的一种责任,那么文明礼仪之花定然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你心中绽放!
7.中国称为"礼仪之邦",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以"礼"为题,完成一
议论文:也说“状元礼”的积极意义2008-07-28 08:48:10中国高中生网() 在广东每年高考放榜,新"状元"一曝光,"状元礼"就成了话题。
7月26日,有岭南古建筑明珠之誉的广东德庆孔庙上演了第7场"状元礼"。"状元"分骑高头大马留影,一展"威风"。
"状元礼"受到外界质疑,褒贬不一。庙方称,内容是最重要的,形式可以不拘,"状元礼"有其积极的意义,否则难以受到众学子和游客热捧。
(7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又是鸣钟击锣,又是开道"吆喝,还有让"状元"依照上古时的打扮,借道宋街迈向孔庙的进棂星门、跨青云桥……无论这"状元礼"上演得多么热闹,多么别出心裁,你都会觉得,它是那么遥远,那么古怪,那么不合时宜。要说"状元礼"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无非是借古迹搭台,让旅游唱戏而已,就像各地旅游景点里上演的一处节目,只不过是借着所谓的状元礼,找个噱头,娱乐娱乐游客,活跃活跃气氛罢了。
说实话,尊孔也好,读经也罢,无论它曾经怎样的甚嚣尘上,至今,不都已经半死不活,无声无息了吗?从 *** 新文化运动开始砸烂孔家店,到后来莫名其妙的批林批孔,人们早已把中国文化中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封建糟粕剔除出去了。如今,谁要以磕头作揖来彰显自己对于前辈的尊重,只能为人们所耻笑。
当然,如果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节目中玩一玩譬如说臣民叩头跪拜皇帝之类的游戏,大家哈哈一笑,倒也无妨,但要煞有介事起来,就难免让人怀疑。 我相信,那些各种各样的所谓高考状元们都是学习上的皎皎者,但我敢说,他们此前未必知道,德庆有个孔庙,且是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建筑更具特色、孔学内容最丰富的孔庙。
至于他们平时可曾想到过孔子,甚至他们对孔子有多少了解,这些都是个问题。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参与到"状元礼"活动中去,惟一的可能,就在于"德庆孔庙奖学基金会"对高考状元的奖励。
主办方的目的,是拿所谓的状元当道具,以让"广东高考状元"与广大学子面对面交流学习成材经验,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前来参与,收到振兴旅游之效。 想想看,如果家长和孩子能利用一次旅游,既放松了身心,又目睹众多高考状元的风采,更重要的是,从他们那里学得了学习的 *** ,何乐而不为!毕竟,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遗余力的,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当下,要想让孩子考一个好成绩,顺顺当当地鲤鱼跳龙门,进入一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工作,那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心愿哪。
——创意的确不错。可以说,高考状元和状元礼的主办方在这次活动中各取所需,剩下的,就是游客中那些家长和孩子愿不愿意积极相应和配合了。
过去,有企业奖励高考状元,它图的是广告宣传的回报,德庆的孔庙则是利用"状元礼"来赚取眼球,它图的是振兴旅游。手段不同,而目的则一。
然而我却觉得,它的吸引力实在有限,毕竟,企图用一种古怪的仪式来激发学子的奋斗精神,总感觉散发着某种腐朽的意味,鲁迅曾称有"尸骸的迷恋"一说,但于娱乐而言,则不妨由他去吧。 谈礼貌礼貌是一种美德,我们对任何人都应该要有礼貌。
无论在什么场合,礼貌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彬彬有礼,不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也会得到不少方便。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的木车坏了,一颗螺丝钉掉了出来,他见到路边有一个人在修理汽车,于是走过去说:“喂,借我一把钳子。”那个人望了他一眼,并不理睬他,继续修理汽车。
小孩把这件事告诉哥哥,哥哥教导他做人要有礼貌。于是他又去找那位修汽车的人说:“叔叔,请你借我一把钳子好吗?”那个人抬起头问:“怎么啦?木车坏了,我来帮你修理吧。”
这个孩子由于有礼貌,使他不但借到了钳子,还得到那位叔叔的帮忙,把木车修理好。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如果在路上遇见相识的人,应该和蔼有礼地打招呼。在巴士车上应该让位给老人和幼童。
在餐馆进餐时,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发出响亮的咀嚼声。在戏院买票,要有秩序地排队;有事情要麻烦别人时,不论是请教别人、要求对方办事或向对方询问,都应该和气谦虚;别人帮了你的忙,应该说声“谢谢”;交谈时,不要装腔作势,态度要自然大方,不要扭扭捏捏。
别人交谈时不要打岔;不论自己有多高的身份,千万别摆架子,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与人们打成一片;举动不可粗鲁,吐痰要“三思而后行”,说话要文雅一点,更低限度不说粗话,这些皆为礼貌的表现。时时检讨自己,改掉不良的作风,待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