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丧葬礼俗中该如何吊唁
孔子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我国广大地区,吊唁仪式往往非常隆重,吊唁也就成了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就有许多区别。
在所有的至亲接到讣告以后,要及时奔丧。属于斩 衰的至亲,如子媳、女儿、女婿等由于实际情感的深厚,所以仪俗也要求十分情切。
民间沿袭的习俗是,子女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 悼,然后问明死因等,尔后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歌”,“歌”就是痛哭。
出嫁的女儿更有一 路哭来的。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劝慰才停止。
比较亲近的亲族成员虽不致像子女一样,但也要表现得 比较哀切。 亲友前来吊唁,至亲的戴孝者要跪拜迎接再陪同至 死者灵前,并伴有鼓乐仪仗。
吊唁人先在灵柩前行四叩首礼,守灵的孝子们还礼 后,经礼宾人员劝慰后,即到账房交礼。 在某些地区,倘若并非至亲或是亡人的长辈,则只在 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来吊唁,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品有匾额、挽 联、挽幛、香烛、纸钱、冥器等。
挽幛无论质料如何,必须是蓝、灰、青、白等素色的, 上边缀饰白纸幛光,写“英名千古”、“典型尚在”等幛词。 有的也送祭席,桌上压大幅的白色绸条,上书“ X X 老大人(太夫人)尚飨”字样。
礼金用黄色、蓝签的封套装 好,正中蓝签上写上礼金的金额。 现在一般都是直接到 账房交付,以免差误。
2.送灵仪式是什么
这部动画片里面提到的送灵仪式就是超度灵魂的一个知仪式。
不过中国的彝族确实有这种仪式。是一种信仰和习俗。
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曾经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今仅有凉山彝族地区道保留得较为完整,它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内和历史积淀,是难得一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凉山彝族的"尼牡措毕",是彝族宗教容中传承绵远的祭祀仪式.通过"尼牡措毕"的超度亡灵活动,充分表达出彝族的宗教理念与信仰习俗.
3.在中国参加葬礼的礼仪有哪些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送终介绍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中国民间白事礼仪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介绍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介绍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介绍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介绍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介绍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 *** 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介绍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介绍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 *** 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介绍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 转棺介绍 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
4.殡葬礼仪都有什么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之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5.死人出殡的礼仪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
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
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更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
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
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
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
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
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
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 *** 。
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
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
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
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
6.葬礼上送红花
和外国人打交道,送花是一种常见礼仪,国内送花也比较流行。
不过送花也有很多讲究,不能随随便便送一束鲜花了事。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除了不宜送13朵花外,送12朵也是一种失礼行为。
正确方式 1.送花要提早 到别人家中做客,如果给女主人送鲜花,可以在事先或事后的第二天给对方送去,尽量不要做客当天大家忙碌的时候送去,以免对方要收拾这些鲜花占用太多时间。另外,如果提早送到女主人家里,对方可以摆放在明显的位置给所有宾客观赏。
2.送花四注意 在决定花材之后,花店通常会顺应顾客的要求,代客包装。包装时一般都会选用不透水的材质,然后系上缎带。
此时要注意的是:花卉在洒水保湿后,带色的包装纸会否褪色;花朵、枝叶有没有经过处理;花刺会不会刺到别人;花束送去前是否将名片或卡片附上。 3.花束需保养 花束保养禁忌:花束底部可保留外包装,插入清水瓶;或取下包装,把花直接插入水瓶。
在水瓶中滴入数滴酒精、漂白水、醋或加上一点砂糖、盐以便 *** 菌。花束应放阴凉通风处,避免闷热的环境。
若未插于水瓶中,则每日需浇一杯水,切勿直接把水洒于花朵上。 错误方式 1.送日本人4朵花 日本人将数字4与死联系在一起,所以送他们4件东西是不礼貌的,比如送4朵花等。
在波兰、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德国,送花一般要单数,因为他们喜欢不对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12朵花意味着买一打花比较便宜,而13则代表坏运气,所以更好不要做这两种选择。
2.花束稀稀落落 送花时,花束不能稀稀落落的,而是要选择“枝繁叶茂”的。事后补送,不如提早送。
如果是去赴宴,就要请花店提早半天送到主人家。送花的事后,更好附上礼仪卡或名片。
有些时候,送花要考虑花器,让受礼人不被鲜花困扰才好。 3.探病时送白花 探望病人时,一定不要送白、蓝、黄或香味过浓的花。
因为白色或黄色的花一般多用于葬礼,如白玫瑰、白莲花等。一般情况下,到医院看望病人并不适合送花,这时更好选择其他的礼物,如果篮等。
温馨提示 1.商场上送鲜花,一般都表示祝贺,例如公司乔迁就可以送玫瑰、兰花、郁金香、盆栽、盆景或稳重高贵的花木,表示隆重之意。 2.婚礼送花,适合送颜色鲜艳而富含花语者,如红色花,可增加浪漫气氛,表示甜蜜。
国外人士,除了葬礼外,任何场合均应避免送白花;国内人士喜爱红花,表示喜庆。另外,菊花不适合在喜庆时使用。
3.女士不宜送玫瑰给男上司,而男士也不宜送玫瑰给女客户,因为易产生误会,有暗示追求之意;白色的百合花,在加拿大和英国适用于葬礼;在法国,康乃馨代表不幸,黄色的花代表不贞。
7.中国民间白事礼仪的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送葬有哪些规矩.
寿终 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
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
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
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
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 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
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
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
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 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
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
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临淄在起灵前还有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的习惯,谓之“吃团圆饭”,并边吃边填满“献食罐”。
之后,把灵前的饭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灵,长子顶棺打瓦,此时家人亲友随灵哭送,到门外停灵奠祭。出殡时,长子或长孙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灵柩前往茔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茔地。
出殡的队伍到村(街)头要暂停,进行路祭。在灵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
棺至墓地后,先烧挽联纸扎(临淄居民还要把“献食罐”放入坟内),待孝家查看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坟顶,至此新坟筑成。返回时,每个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馒头、豆腐等物。
谢客 殡后的翌日拂晓,死者的儿孙穿孝服到吊丧者家中致谢,一般只是在门前高呼“谢客”,主人听见,可回声“听到”,表示已知礼。 祭祀 殡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亲属着孝服至墓地供祭,绕坟转3圈,抛撒五谷粮,添加新土,谓之“圆坟”。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
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
安葬后,亡者家属要穿孝服守孝,谓之“持服”。持服期,儿女为3年,侄孙辈为1年,期间,儿女一般不理发,不问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会”(亦叫“孝帽会”、“架子会”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参加,遇有丧事,会友集资进行互助,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
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旧时的丧葬礼也逐步得到改革,设坛超度、送浆水、指路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根除。
遇有丧事,只为死者穿寿衣,入棺成殓,亲友送丧仪,叩头祭拜,送往坟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后,除 *** 外,城乡开始实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亲属戴黑纱或孝章,邻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农村有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
“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丧葬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