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如何跪拜
一。1、两脚自然并扰,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侧,下颌微收,舌顶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绵绵;
2、先轻盈迈出左脚,后跨右脚,三步走到浦团前,两脚显外八字。拱手,弯腰(拱手时不论男女皆为右手轻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时高不过眉,低不过膝。)拱手在胸间上下移动。
3、松开手,护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画弧,同时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于蒲团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画弧与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掌心内,又膝靠于蒲团外侧,然后将头轻慢地与双手之合谷穴靠近三次,谓之三叩。(切忌双膝跪至蒲团前方边缘,这样叩头时,臀部高于头部,既不雅观恭敬,体内真气也不流畅,不合“道在养生”之旨。其实,上香、叩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养生的 *** )。
4、松开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撑著蒲团,慢慢起身,收气于中丹田,双手打拱。
5、如此重复三次,称之为三跪九叩。这种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更高礼仪。
二。三礼三叩
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
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
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
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
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要慢、
圆、连,无有间断停留。
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2.谁能总结一下道教叩拜的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 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
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
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
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更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
盖此日名曰:“鬼哭日”。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二、上供与上香 金炉常焚,香烟篆就平安字;玉盏不息,灯焰结成富贵花。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在供桌上。
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
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烛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
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烧檀香比较讲究。
烧檀香或降香、沉香,皆须有专备的香炉,香要劈作一分粗细,一寸长短,还要另备一些香面,燃一点点线香 *** 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盖下自然燃烧,这时拈香者的初炷香入时,就会有一缕祥烟,从炉中直腾起来。
3.上香跪拜、君臣跪拜等的礼仪与姿势
上香跪拜礼仪
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君臣跪拜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4.道教祭祀传统礼仪“三跪九叩”怎么做才正确
进入道教宫观,许多居士、信众是先拜祖师后敬香,这样并不符合道教传统礼仪。
首先应该严整衣冠(切忌显肩露腿),将随身携带物品放妥,手洗净,然后请香。在燃香之前,先点蜡烛,其意为“银灯影皎光,上映穹苍,辉煌照耀吐银虹,斋主虔诚来点献,集福迎详,集福迎详。”然后烧香,三支为一柱,意谓“三宝香”。烧香道教称为“发香”,其意为“清净道德香,上献虚皇,遥瞻法驾降祥光,祝愿弟子(信士)某某,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发香”之后,用左手香上香,因为一般称左手为吉手,右手为凶手;而且中华传统,左为大。先插一支香于炉中,其意为“道宝香”,再插左边(进香者的右边,祖师圣像的左边),其意为“经宝香”,三插右边(进香者的左边,祖师圣像的右边),其意为“师宝香”。三支香要求相距约一寸,代表寸心,且要横平竖直,切忌歪斜。最后,“化纸”,其意为“今表奏真灵,诚格天庭,谋求遂意永前程,作善降详无悋惜,福寿绵洪,福寿绵洪。”若是祭奠故人,则应烧“金砖”、“银子”或是“纸钱”、“冥币”其意为“钱宝奉先灵,诚格天庭,谋求遂意永前程,作善降详无悋惜,福寿绵洪,福寿绵洪。”
心平气和的点蜡、上香、化钱(纸)之后,再进入殿堂参拜祖师。从左门进殿堂先迈左脚,从右门进殿堂先迈右脚,勿从中门而入。
01
两脚自然并扰,两手自然放于两腿侧,下颌微收,舌顶上天堂,含胸拔背,存息绵绵;
02
先轻盈迈出左脚,后跨右脚,三步走到浦团前,两脚显外八字。拱手,弯腰(拱手时不论男女皆为右手轻握,左手抱住右拳,拱手时高不过眉,低不过膝。)拱手在胸间上下移动。
03
松开手,护住中丹田,右手先自然向右、向下画弧,同时躬身、屈膝、下蹲,右手掌放于蒲团上,左手掌向左、向下画弧与右手背十字相交,左手大拇指**右手掌心内,又膝靠于蒲团外侧,然后将头轻慢地与双手之合谷**靠近三次,谓之三叩。(切忌双膝跪至蒲团前方边缘,这样叩头时,臀部高于头部,既不雅观恭敬,体内真气也不流畅,不合“道在养生”之旨。其实,上香、叩头的过程也是一种养生的 *** )。
04
松开左手回到中丹田,右手撑著蒲团,慢慢起身,收气于中丹田,双手打拱。
05
如此重复三次,称之为三跪九叩。这种叩拜方式也是道教的更高礼仪。
06
礼毕向敲磬的师父拱手相谢,然后退出殿堂。(退出殿堂时应先退右脚)
5.丧事跪拜动作鞠躬的细节和次序
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最后,要屈右膝跪拜来吊唁者,谓之“谢孝”。
旧时,富商或官僚之家理丧,要聘请大商号经理及有治丧经验的全可人,为其主办丧事。下设帐房,聘请会计,负责整个治丧的收支,包括收受纸盘、金钱、帐子、挽联、诔词、挽诗、匾额等奠礼。
孝子下跪,双手扶地,行尽孝报丧礼。民国初年,多行鞠躬礼。现仍有行单腿跪拜礼者,并采用贴门报儿、悬挂楮钱纸等为报丧方式,有的还在报纸上刊登讣告,而铭旌、报丧帖、幡杆等均已绝迹。
扩展资料:
丧事礼俗介绍:
旧时,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 *** 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
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同时,丧葬礼俗仪规繁缛,贫富差异十分明显,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
其传承轨迹,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自身需要,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丧礼:
人死,称“逝世”、“谢世”,俗称“倒头”、“过去了”等等。人将死或死后,家人要办的之一件事就是到东门外的天后宫去请茶师傅。茶师傅是专门帮助人们料理红白喜事的人,也称“茶房”。旧时的天后宫内有一殿,专做茶房的办公室。
内有几个负责人,各自带有几个徒弟。这些人专司并包揽了市内城市居民的红白事,按城区划分若干片,分别负责各片的红白事。
只要接到死者家属来送信儿,就会根据地域分工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铺、赁货铺、扎彩作乃至酒席处等相关行业为死者准备治丧用具,并进入死者家帮助料理丧事,直至下葬为止。
6.跪、拜、跪拜的详细分析
跪 古人坐于席上,当表示对长者尊敬,有急要之事或谢罪之时,则跪。
其姿势为两膝着地,直身,臀部不着脚跟。跪与坐的区别是“跪安而坐安”。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 ,膝行流涕。”
拜 “拜或曰拜手,或曰空首,于礼节中,本为一行,且最通行,顾其意义,解者多误……《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
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
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10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 (会意。
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
《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do obeisance] “拜或曰拜手,或曰空首,于礼节中,本为一行,且最通行,顾其意义,解者多误……《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
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
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10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拜,服也。
——《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
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express one's thanks] 三年将拜君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visit]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offer official post] 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receive official post] 于是辞相印不拜。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acknowledge *** . as one's master,godfather,etc.]。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offer greetings]。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present;submit]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跪拜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
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就连朝廷的更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
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