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们(包括大人,小孩)到别人家总要问好呢
近年来,韩剧在我国热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剧中生活场景所展露出的韩国人优秀的礼仪习惯。
在剧中发现韩国人和人打交道时,无论大人小孩,在问侯别人的时侯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面带微笑的问侯。每天清晨起来,做儿女的都会主动和家长问侯:“妈妈,您早!”“爸爸,您早!”在上下班去回时都要向父母鞠躬告辞和报到……看到这些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也不懂礼貌,和别人相处唯我独尊不懂得谦让,对长辈言行不敬等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在少数。有位哲学家说过: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文明礼貌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不学礼,无以立” 的观点,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韩国人的礼节都是从我们中国的孔子礼仪那儿学习过去的,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可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却连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呢。
礼节礼貌看似小事,实则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修养。虽然,古时侯国人曾为那繁琐的礼节所累,但今天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而忽视了礼节礼貌的培养和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所以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非常重要。
二、现状与问题 我们的学生的文明礼仪问题到底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我校三、四年级学生自身的礼仪礼貌问题作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格(一)(接受调查人数:557人 单位:个) 经常这样做人数 偶尔这样做人数 从来不这样做人数 优秀率 离家、回家向家长打招呼 91 334 132 16.3% 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 173 306 78 31.6% 和同学相处常用礼貌用语 105 249 203 18.9% 从上面的表格(一)可以看到,学生的礼仪礼貌问题并不容乐观。现实也确实如此,学生很少能做到早上上学离家,下午放学回家经常和家长打招呼,能经常这样做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6.3%。
和同学相处能主动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仅占18.9%,老师们都知道,学生在校期间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断,几乎很少有人在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后回主动说一声对不起。见到老师和长辈能主动打招呼的现象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并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见到老师象没有看见的一样。
当然礼貌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造成学生没有基本的礼仪礼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1)老师是学生学习礼貌的典范。
一本书上说:礼貌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在注意加强学生礼貌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从思想、道德、情操、气质诸方面成为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榜样,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首先要讲礼貌。试想,如果我们教育学生助人为乐,自己却自私自利;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却随地吐痰,出言不逊、粗暴惩罚学生;要求学生对帮助自己的人要表示感谢,却对帮助过自己的学生不说一句谢谢;要求学生对师长要主动问好,自己却不向学生问好,甚至学生问好后老师都吝啬说一声“你好”。
我们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没有必要说声“谢谢”或者问声好,可对教育工作来说还有什么是“大事”呢? 我们早已习惯了对我们的学生下这样的命令:把黑板擦了、把东西拿来、把作业搬来、把试卷发了、把事情做了……总认为学生帮助老师做事是天经地义的,是对老师的应有的尊重,更是一种必需的礼貌,所以我们坦然接受了学生的帮助。实际上,我们放不下端着的教师的“架子”!总在拼命维护自己在学生眼里的所谓的班主任尊严。
可是我们都错了。仔细想来,学生除了年龄比我们小,身份相对教师来说是学生外,和我们还有什么不同呢?他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完整人格、与我们平等的人。
在我们的学生看来,老师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对他们既不够尊重也不够礼貌呢?那又怎样要求学生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呢?(2)礼貌不是呆板的规则和说教。为了让学生从小学礼仪,讲礼貌,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规定明确的告诉学生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这一刻,我们的学生是有礼貌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是真正讲礼貌懂礼貌的吗? 还未能下判断的。
因为学生是在遵守规则,是在按老师学校的规则讲礼貌,而不是。
2.幼儿园日常用语
韩国:礼貌教育从小抓起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面带微笑地问候。
“韩国人为什么会这么讲礼貌?”“韩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个好习惯的?”……这些问题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儿子初来韩国时刚满2周岁。
记得那时早上送儿子去幼儿园,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级门口,每次老师一定要马上迎上来和我们鞠躬问候。刚开始,儿子不懂得向老师问好,但在幼儿园生活几天以后,他见到老师也会鞠躬问候了。
每一次当我要离开时,老师还会要求儿子向我鞠躬道再见,在老师每天这样的教育下,我也像进行了一次礼貌礼仪的学习。期末,儿子从幼儿园带回来一张照片,是儿子接过园长颁发奖状时的情景,只见儿子也是双手接过奖状并作鞠躬状。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感受一点一滴的礼貌教育,这是韩国人讲礼貌的原因之一。 另外,孩子的良好礼貌习惯养成和家长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我去一位韩国朋友家玩,她那15个月的儿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那位妈妈还是马上叫他向我问候。那个小不点还真的模仿妈妈的动作向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可见,韩国父母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从孩子懂事起,甚至是从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便渗透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并在生活点滴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 得一本书上说:礼貌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
几年的韩国生活,我不敢说韩国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但他们良好的礼貌礼仪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和韩国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无论大人小孩,在问候别人的时候一定会先鞠躬,至少也是要上身欠一欠,然后才是面带微笑的问候。
与人握手的时候,一定是伸出右手,同时左手搭在右手的小手臂上,上身欠一欠。在一些公众场合的迎宾姐,在向大家鞠躬的时候,一定是鞠躬后上身在下面停留几秒钟,然后才直起上身的姿势。
韩国人的问候无处不在,走在韩国,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医院、百货商店,你都能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声,感受到他们的良好礼貌。虽然只是一声简简单单的问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尊重和被关心的感觉,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韩国人怎么会这么讲礼貌?”“韩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这个好的习惯?”……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中,直到儿子上了幼儿园,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儿子初来韩国时刚满2周岁,对于韩国人的礼貌和语言一点不懂,但几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后,我却看到了他身上可喜的变化。
以前看见大人无动于衷的他,看见熟人会主动上前鞠躬问候了,遇到不认识的人,只要大人在一旁提醒,他也能上前鞠躬问候,“爷爷好!”“奶奶好!”“老师好!”“小哥哥好!”……才2岁的小人给人家鞠躬也是腰弯得很低,头差不多快要碰到地上了,作为妈妈的我每每看到此情此景真是又高兴又觉得好笑,不禁感叹幼儿园老师教育作用之大了。 记得那时每天早上送儿子去幼儿园,是一直要把他送到班级门口,每次老师只要在,看见我们到来,一定是马上迎上来,双手握着放在小腹部,很正规的和我们鞠躬问候。
刚开始,儿子不懂得和老师也要这样问候,但几天幼儿园生活后,他也能做到见到老师也象老师那样问候了。每一次当我要离开时,老师还会要求儿子向我鞠躬道再见,在老师每天这样的教育下,我也象进行了一次礼貌礼仪的学习。
每一次,在幼儿园的走道里,无论遇到哪一位老师,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罢,她们都一定会主动和父母问候的:“妈妈,您早!”“妈妈,请慢走!”……她们良好的礼貌总让我有些许的感动。我想老师课堂的教育固然是很重要,但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作用也一定是忽视不了的。
春节时小侄子小侄女见面,发现他们对长辈十分尊重,给他们礼物或者压岁钱时,他们一定是双手接过,鞠躬道谢的。后来,看见儿子从幼儿园带来的照片,是儿子接过院长颁发的奖状的情景,只见照片上的儿子也是双手接过奖状身体鞠躬状的,觉得小孩子从小一点一滴礼貌教育的影响灌输,也是他们韩国人能够长大以后这么讲礼貌的一个原因之一。
另外,我想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的养成和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和一位邻居在电梯里碰见,当时她十岁的儿子也在一旁。
我们大人互相问候后,只见邻居马上示意儿子向我问候,孩子很听话,马上向我鞠躬问候。路过门卫时,妈妈也不忘提示孩子向门卫叔叔问候,我注意到妈妈也是一同问候的。
自那次后,那个孩子不管在哪里看见我,都一定会主动和我鞠躬问候。不只是这个孩子,只要是认识我的孩子,一般都能主动或者在大人的提醒下,和我问候。
还有一次去一位韩国朋友家玩,看见了她15个月的儿子,孩子当时还不会说话,但妈妈还是马上叫他向我问候,只见那个小不点还真的模仿妈妈的动作和我鞠了一个躬。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韩国父母对孩子的礼貌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从孩子懂事起、从孩子还不会说话之际,礼貌教育渗透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
3.闽南文化有哪些习俗礼仪和文化景观
闽南文化蕴含着闽南人对家乡的热爱,自强团结的民族精神;同事也是蕴含着闽南人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人文精神。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一:年兜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二: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三: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四:女儿女婿日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五: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
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六: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
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
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七: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八:结婚风俗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
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 *** 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
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
“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九:煎堆补天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
4.高分求有关新春和除夕的作文,高中的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每年此时我往往都会感慨万千。
现在的我依然是思绪连绵,可是在欢喜的情绪中依然有一份淡淡的失落。 “人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
这句话没错。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自古以来才有很多人追求长生不老,才有了想炼仙丹却发明了 *** 的奇事。
当然,迄今为止,人的生命都是要走向终结的。所以,关键在于在有限的生命中活的精彩,也算是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吧!其实人根本没必要获得永生,这样反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些、再丰富些,趁着年轻体验些、再体验些。
这样,你的生活便是一本精彩分呈的大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是一首优美激昂的乐曲,是永远都不怕太乏味的。 新年见证着一个人走过的一段段岁月。
有人认为“竹子每走一步就作一个小结”,人又何尝合并不是这样呢?新年的鞭炮声提醒我们,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我们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否也有许多的感受呢?暂时停下自己匆匆前行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收拾好心情,带上一个自信的微笑,准备着下一次的启程。 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可是在这高楼大厦间,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有时候好渴望回到过去,去尽情体验一下“年味十足”的春节。希望门外的鞭炮声不绝于耳,震跑我堆积一年的烦恼;希望窗外的礼花朵朵绽放,带给我一年美好灿烂的心情!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之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 *** 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 *** 拜年等。
贴 福 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 *** 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 *** ,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
5.谁可以简短的告诉公关礼仪的浓缩精华
楼主,您好。
不知如下知识能否有助。 一、礼仪总规范 1.仪表要大方,服务要整洁,头发常梳理,指甲要常剪,长发要盘起,衫袖不折高,手不插裤兜,袜子无破损,面部化淡妆。
2.脸要带微笑,态度要和蔼,说话要亲切,举止要谦逊。 3.“请”“谢”不离口,称呼要得当,迎客要在前,送客要在后,客过要让路,同行不抢道,超越先致歉。
4.站立要端正,不能手叉腰,两手要垂放,不要伸腿坐,行路要轻步,说话要轻声,轻放又轻拿。 5.有问必有答,还要讲分寸,不讲粗言语,不叫小花名,不可高声喊,不可闹喧哗。
6.对客不议论,动作不模仿,嘲笑要严禁,与客不玩笑,笑也不嘻哈。 7.面对宾和客,不能吃东西,不能抽香烟,不能打呵吹,不能打喷嚏,不能抓头皮,不能挖耳鼻,当班不饮酒,葱蒜也要忌。
8.征询客意见,称呼后言理,工作有差错,不瞒不回避,解释应婉言,不亢也不卑。 9.注意客忌讳,尊重客风俗,照顾客习惯,接待讲尊卑。
10.宾客谈话时,不靠近打听,插话要禁忌,客人在唱跳,不能去围观,旁站有距离,凡事要有礼,件件要入微。 二、礼貌服务“三个五” 1.五心: 对老年顾客要耐心, 对病残顾客要贴心, 对儿童照顾要细心, 对拘谨顾客要关心, 对一般顾客要热心。
2.五声: 顾客进门有“迎声”, 顾客询问有“答声”, 顾客帮忙有“谢声”, 照顾不周有“歉声”, 顾客离店有“送声” 3.五先: 先女宾后男宾, 先客人后主人, 先首长后一般, 先长辈后晚辈, 先儿童后大人。 三、礼貌服务“四要求” 主动、热情、耐心、周到 四、工作时间要“四勤” 眼勤、嘴勤、手勤、腿勤 五、言谈规范“八要”、“八不要” 要简练明确,不要啰嗦唠叨; 要主动亲切,不要干涩死板; 要谦虚诚恳,不要傲慢矜持; 要委婉灵活,不要简单生硬; 要吐字清晰,不要含糊吞吐; 要沉着大方,不要过分拘谨; 要声调柔和,不要过高过低; 要速度平稳,不要过快过急。
六、微笑服务“八个一样” 领导在场不在场一样, 内宾外宾一样, 本地客外地客一样, 生客熟客一样, 大人小孩一样, 生意大小一样, 消费不消费一样, 主观心境好坏一样。 七、卫生规范: 五勤:勤洗澡、勤理发、勤刷牙、勤刮胡须、勤剪指甲。
三要:工作前后要洗手、大小便后要洗手、早晚要漱口。 五不:(在工作时间,宾客面前)不抓头皮、不掏耳、不抠鼻子、不剔牙、不打呵欠。
二注意: (工作时)注意不吃韭菜、大葱、蒜、榴莲等有强烈气味的食物,注意要背对宾客咳嗽、打喷嚏,并用手绢打住口鼻。 八、举止规范: 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 指引手势:掌心向上,五指并拢,手臂伸直; 九、 *** 礼仪规范: *** 三响内接起, 问好之后报部门, 语言简洁要得体, 声音热情和友好, 私人 *** 不要打。
十、职业道德规范: 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真诚公道,信誉之一; 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平等待客,一视同仁。 随时注意:“请”字当头,“谢”字随后, “您好”不离口。
一、欢迎语——欢迎光临、欢迎您等。 二、祝贺语——恭喜、祝您节日愉快、祝您生日(圣诞、新年、新婚、新春)快乐、恭喜发财等。
三、告别语——再见、晚安、明天见、祝您旅途愉快、祝您一路平安、欢迎您下次再来等。 四、道歉语——对不起、请原谅、打扰您了、失礼了、抱歉、非常抱歉等。
五、道谢语——谢谢、非常感谢等。 六、应答语——是的、好的、我明白了、谢谢您的好意、不要客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等。
征询语——我能为您做点什么?您还有别的事吗?请您……好吗?您喜欢(需要、能够)……吗?等 微笑并不费力,但能带来无穷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