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在学校中建立礼仪规范
具体如下(1) 利用校 *** 、早会、班队会进行宣传贯彻,使队员充分认识实 施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及意义。
(2) 印发《中小学生礼仪章规》,做到人手一份,要求队员会背诵 并付之行动。 (3) 根据队员好模仿的特点,每天在校大门设立“礼仪岗”,树立 标准礼仪形象,并督促检查同学的仪容仪表,每周公布评选结果。
(4) 举行“中华礼仪”主题队会,让队员在活动中体验礼仪规范的 内涵,并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5) 开展人人争取“礼仪章”活动,期初学章,期中争章,期末授 章,让队员们树立奋斗目标,并在达标争章过程中慢慢养成良好的礼 仪习惯。
2.礼仪规范的条例谁知道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
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
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
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
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
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二、公共礼仪 (一)与人交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 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使用好体态语言 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
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
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
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 (1)握手前起身站立,摘下手套,用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
(2)握手时双目注视前方,面带微笑。 (3)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老友间可握得深些、久些或边问候边紧握双手。
(4)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 4、招手: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招手时手臂微屈,手掌伸开摆动。 5、鼓掌: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
双手掌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 6、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
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三、学校礼仪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 *** 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
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 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 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述礼仪制度,基本上 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类地加以 介绍,但对有些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删节或压缩。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 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荀子说过,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礼论》)。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 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 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 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 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
更早的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 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 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
(1)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 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 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
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 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
今天,要研究探讨古代 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 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 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长期以来,由于礼学家们各宗不同的学术派别,对古代文献各有不同的 理解,加之历代当权派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文化背景,他们制定的礼 仪制度常有前后矛盾抵触的情况。本章尽可能避开枯燥的论证和繁琐的考 据,尽量少介入各家的争执,而把重点放在礼制的沿革演变上。
至于五礼以 下的节目分类,大体依照清代学者秦蕙田《五礼通考》的编排。 具体可以去: /showtopic-96851.aspx 看看。
4.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有“ 五礼 ”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 ”,“ 先祖者类之本 ”,“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 丧礼 的产生 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 编辑本段 ] 古代政治礼仪 ① 祭天 。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 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 相见礼 。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 军礼 。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5.礼仪队规章制度
之一章 总则 之一条 礼仪队以塑造研究生健康形象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向社会各界展示风采。
第二条 礼仪队隶属于研究生会,由文娱部负责监督管理。 第二章 工作要求 第三条 礼仪队承担研究生处下达的礼仪接待工作。
代表研究生形象,参与研究生大型活动的公关和接待工作。 第四条 研究生会文娱部将定期指导礼仪队进行培训,例如:形体训练、化妆培训、礼仪工作技能培训、校史文化学习、体育舞蹈训练,培训由专业指导老师讲授。
第五条 礼仪队成员要求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较好的素质文化,仪表举止礼貌文明, 坐立行走体态端正,时刻谨记自己代表学生形象。 第六条 礼仪队成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和正确的工作态度(工作时,不许迟到,早退。
工作时必须认真负责,不得打闹,嬉戏。不得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到工作的进度)。
凡有活动,分配到的工作者无论何种原因均不得推卸工作,(上课,病假除外),如临时有特殊情况者,必须找人代替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七条 礼仪队成员要求在活动开始前三十分钟,完成着装和化妆,各自就位。
第八条 每次礼仪活动必须化妆,妆容要求适中即可,不必太浓。着装需按照要求一般必须穿高跟鞋。
其他首饰等装饰品的佩戴需符合要求,在体现整齐划一的基础上,展现个人风采。 第九条 礼仪队代表学生形象,个人如在校外接到工作,均以个人名义参与,不得以广药研究生会礼仪队名义参与;参与校外活动的队员必须在国家允许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开展工作并对自身安全负责。
第十条 工作精神 1.团结 *** :强调团队精神,协同 *** 。要求队员行动整齐划一,即服装整齐,行动统一,活动准时。
2.务实创新:积极作好本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礼仪队特点进行自我完善,作为研究生会一大亮点并不断创新。 3.精品概念:每一次活动即是一次演出,每一个队员都是主角,每一个岗位都是之一线,必须认真对待。
第三章 资料、物品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礼仪队物资包括:礼仪服八套,托盘十个,托盘衬布十块,公用化妆品。此物资有文娱部统一管理,物资放于研究生会办公室,注意物品特别是服装的防潮,防蛀。
物资将来如有添加,管理制度同前。 第十二条 其他部门借用礼仪队物品,必须出示借条;借条必须包含所借物品,归还日期,及其主管部门的公章。
第十三条 礼仪队成员参加活动使用服装必须经由礼仪队队长同意,方可取用。活动结束后,必须在三天内,清洗后归还。
若出现物品损坏、遗失现象则应按情节性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赔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