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藏传佛教的瑜伽士
所谓的瑜伽士,简单地说是指多年隐居闭关密修,做自我身心转化修持,藉此令身心得以自在的出家或在家修行者。
在秘密部中,事部以持诵真言、结坛、供养等事相为主;行部因为事相、观想并重;瑜伽部以五相成身观法为主;无上瑜伽部以修中脉、风息、明点为特点。其中父部重修风息,名曰命瑜伽;母部重修明点,名曰勤瑜伽;无二部重修双运。三者只就偏重而言,并非截然有别。无上部的理论认为中脉(近似道教的督脉)中有21 个结,利用修风息、明点之力可以打开这些结。每打开二结好上升一地,逐渐引发无量神通、智慧,最后打开顶上一结即圆证三身五智而成佛果修如上次第相应成就者可称为瑜伽士。
《瑜伽经·威力》中列举了瑜伽行者得三摩地后所得各种超人能力(神通),在证最后果位之前也可先得超人威力,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其中前五通与婆罗门教瑜伽派等相似,漏尽通为佛教所独有。此中神足通(神境通)又分能变通、能化通两种。能变通有十八变,即振动、炽然、流布等;能化通有三化,即化为身,化为境,化为语。龙树所作《方便心论》,列举“瑜伽外道”有能小、为大、轻举、远到、随所欲、分身、尊胜、隐没等 “八自在”。又在《大智度论》中列举佛教有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自主、能无至(此又有飞行远至、此没彼出、移远为近不往而到、于一念中遍到十方等 4种)、能动(6种或18种震动)、随意等“八神变”。
2.在藏传佛教里,瑜伽士指的是什么身份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见瑜伽条。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
对于活佛我是不敢妄语的,抱歉
3.佛教的瑜伽是干什么用的
瑜伽,源自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读音相同,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瑜伽姿势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 *** ,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天人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 *** 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理性的大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与创造
在数千年前,在很久以前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更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 *** 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瑜伽美图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
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促进身体健康,有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学习如何使身体健康运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活力。此外,培养心灵和谐和情感稳定的状态也引导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使身体协调平衡,保持健康。
瑜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唯一的经典是根源自公元前两百年的著名瑜伽行者(YOGI)帕坛伽利(音译)所著的《瑜伽经》(瑜伽的重要理论著作)。严格来说,瑜伽是一种身心锻炼的统称,好比中国讲返本归源、导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个身心修练的通泛名词。有一段时期进行各种身心修练的人不管任何派别,都被尊称为瑜伽士(Yogi,女性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派别林立,不过有两本着作被大多数印度人尊为经典,一是《奥义书》,二为《博伽梵歌》,古印度婆罗门教提倡“梵我一如”理论,由于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师同时也是印度教祖师商卡拉的影响,这两本书也被往后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瑜伽术本是一种身心修持术,与宗教无关,也可以说古印度任何宗教都采用。它的更高目的是实现人的一切可能,从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更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一如”),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它教派所说的更高目的,瑜伽术都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
瑜伽相对而言可分为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组成,还有一些瑜伽体系并不占有主流所以不进行介绍。
瑜伽的治病力量:长期练习瑜伽姿势、调息法及放松法可预防百病,尤其是糖尿并高血压、饮食失衡、关节炎、动脉硬化、静脉曲张、哮喘等慢性疾玻有研究显示,长期练习瑜伽的人比普通人更懂得控制自身的体温、心跳率和血压水平。近年医学界已证实瑜伽可以有效调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进而改善个人整体健康。目前,瑜伽已被应用在治疗艾滋病的层面。而它在心理及精神方面的影响力,更被用来改善囚犯的精神健康,帮助他们减轻精神压力、恐惧感、攻击性,以及改善他们重归社会的能力。瑜伽的益处多不胜数。当我们明白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的健康并不能分割处理时,自然会对整体生命有更透彻的了解。瑜伽的最终目的,是拓宽个人意识,令我们更了解当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在藏传佛教里,瑜珈上师是什么意思
瑜珈上师应为上师瑜伽,上师瑜伽就是上师的修持(也即修持上师)。
“瑜伽”二字出自印度梵文,是修行、修持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 *** ,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上师瑜伽是五加行中最后的修法。五加行通常为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忏悔、供曼茶罗和上师瑜伽。
“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标志;“发心”是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修行时应明确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光有皈依和发心还不行,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同时,成佛需积累广大福慧二资,这就要“供曼茶罗”。
最后依靠上师加持,遣除相续中的所有障碍,现证诸法的实相境界,就要修持“上师瑜伽”。藏传各派的五加行内容和次第顺序略有不同,但内涵完全一致。
上师瑜伽此修法易于进行,且能趋入高超成就。此法集纳所有其他教法于内,了无遗漏。上师相应法,为增进修持、排除障碍的主要 *** ,可谓一即是一切的法门。上师相应法,虽名为加行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为一切修持的核心,无论宁玛、萨迦、噶举或格鲁各派,均以上师相应法为修持佛法的基础。
扩展资料:
佛陀传下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传承和瑜伽士传承。莲花生大士将佛法传到 *** 时,将两种制度一并传入。瑜伽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圆满居士戒、菩萨戒,受密法的灌顶,并持守密法的戒律.藏传佛教中将这两种修行人都尊称为“喇嘛”,“喇嘛”即是“上师”的意思.
依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上师可分为小乘上师、大乘上师、金刚乘上师三种.
上师并非狭指一位 *** 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体现。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瑜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五加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师
5.佛教的瑜伽宗是什么
瑜伽的最早理论在吠陀、奥义有所记载(如控制心思、统一感官、呼吸出
纳),但本派思想最系统的阐述是钵颠舍梨的《瑜伽经》,本人推定是公元前
一世纪的人,本经分四章。在本经中批判过一切有部的四论师说,和瑜伽行派
的“三界唯心”和“自证分”说,所以有人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本经的
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
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
德、精神的综合修练)。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即所谓的八支的行法
有人认为,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受古奥义书中的“禅定思想”是无疑的。
在佛陀求道过程中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佛陀
从他学禅定,早期佛教所提出的四谛和三十七道品,许多是在定的基础上来阐
发的。
大乘佛教进一步发挥成“定慧双修”,也就是谈止观,正与行瑜伽和智瑜伽有
相似之处,都是由定入慧的。在唯识的一些典藉中有非常详细的有关瑜伽的说
明,在《瑜伽师地论》中把修行的境地分成十七层,甚至比瑜伽派还要繁琐。
到大乘密教时期,把瑜伽推到了极端。如无上瑜伽部(着重中脉)、父部(着
重修气息)称命瑜伽。母部(着重意念集中),又称精进瑜伽。无二瑜伽(双
修法)。
佛教的瑜伽传入我国后,对后来的禅宗、天台宗(六妙)、净土宗(念佛三昧)都有极大的影响。
【瑜伽】
(术语)Yoga,一作瑜誐。男声呼曰瑜伽,女声呼曰瑜只Yogin,与物相应之义(瑜只Yogin为瑜伽Yoga之修行者,其体声之一格为Yogi女声为Yogini此解及末出大日经疏之解有疑)。相应有五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相应,三与理相应,四与果相应,五与机相应。此中显宗多取理相应之义,瑜伽唯识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应之义,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唯识述记二本曰:“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大日经疏二曰:“瑜伽释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只,所谓相应者即是观行应理之人也。”即身义曰:“瑜伽者翻云相应,相应涉入,即是即义。”
【瑜伽宗】
(流派)密教之总名也。又别谓密教中之大日宗。大日经所说胎藏部之真言是也。以与金刚部之金刚顶宗相对。菩提心论心钞上曰:“瑜伽大日经宗通名也。谓大日经等也。此经疏中指大日经云此瑜伽宗故。”【又】支那之法相宗在印度名为瑜伽宗。寄归传一曰:“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则瑜伽。”
【瑜伽师】
(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参见:瑜伽)。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