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礼貌的事例(正反面)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更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文明礼仪的正反实例
小品:在公共汽车上旁白:周末的一天早上,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当汽车行驶到路口处突然刹车,哧-----------。
车上的乘客站不稳了,学生甲:对不起踩到你的脚了,学生乙:没关系。请问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甲:我是110学校的,你是哪个学校的?学生乙:我是120学校的,你要到哪里去?学生甲:我要去书店,你呢?学生乙:我也是。
书店到了,咱们一起下车吧!学生甲:好的。旁白:刚才的一幕是微笑化解了尴尬,如果不是微笑,那么又会怎样呢?请继续看小品。
旁白:还是周末的一天早上,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当汽车行驶到路口处突然刹车,哧-----------。车上的乘客站不稳了,学生甲:你干嘛踩我的脚?学生乙:谁踩你的脚来着?你还耽误我脚落地呢!(于是两人纠打在一起)此小品演出效果非常好。
3.求跪古今中外关于懂礼仪方面的正反例子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之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赫拉克利特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更高贵的情感。
——梅里美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约翰逊
没有礼貌的人,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屋。
—— *** 尔族谚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清.颜 元
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
——美.爱迪生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之一件大事。
——英.洛克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法.卢梭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法.孟德斯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
——西班牙.塞万提斯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
——德.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更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俄. 赫尔岑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荀卿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丘明
美德是块宝石。
——英国.约翰·洛克
有礼貌不一定显得有智慧,无礼貌却常常显得很愚蠢。
——美.兰道?
4.有关于社交礼仪方面的正反小例子吗
反例: 台上领导讲话,台下干部睡觉,谁错了? 报载,湖南衡阳市委公开处罚六名在会议上打瞌睡睡觉的干部,而且处罚的证据很确凿,因为有视频为证。
其实我想可能没上视频的瞌睡干部还不止这六个。当然,公务会议居然睡觉,这件事情的确应该追究,但是我倒是转个弯想想,为什么我们有的会议上会有那么多的干部睡觉呢?是会议本身不够重要?是干部们工作太累了?还是我们讲话的领导人把人讲睡着了?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那么该惩罚的人是谁呢?事实上我要说的是,最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大凡听会议的人会睡觉不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会上睡觉惯了,逢会就睡,只是没想到这次会被照上视频;二是会上的人物演讲大部分是读稿,而读稿件是书面语,听会用的是耳朵,等待的是口头语,所得 *** 非预期 *** ,因此大脑皮层比较容易疲劳;三是官式会议上术语、套话、官八股比较普遍,这些八股基本是老旧形式,具有降低注意力的显著效能,因此睡觉属于自然效果之一;四是领导讲话往往是又长又平,十句里未必埋有一句新的意思,人就是真的认真听也不容易听点啥实在的东西;五是官式会议现场基本上没有象群众性动员会议的那种现场状况,排排坐,四平八稳,环境非常安静,非常适合睡觉。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暸望》杂志上撰文批评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讲太多空话、套话、莫名其妙的话。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景田先生近日曾明确主张从各级党校做起,提倡讲短话、讲明白话、讲管用的话。他说,“我们有些人讲话,铺垫好半天,还没见到主题。
把大家讲睡了,才讲几句接触实际的话,但下面没听到,你不是白讲吗?”我自己参加很多党政部门与一些社会团体的会议,说实话能让我不睡着的主要 *** 就是我在听会的时候忙着写我其他的文字,这样面子上落得讲者的好感,觉得我认真记录,也不会因为睡着而出自己的洋相。但是在这样的会议上,把听会者讲睡觉实在不是一件难的事情,而那些即使不睡觉的人,不是面无表情、神游天外,就是交头接耳、大开小差。
这样的会议真的是效能太差了。责备那些睡觉的人实在不是有多大的道理。
公共管理时代,需要讲究公共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凝聚大家的注意力、有效地传递信息、使得所讲的东西明白通俗有力,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大家怎么能理解与执行相关的要求呢?所以公共沟通能力的训练与实践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功,念稿应该变成脱稿、坐读应该变成站讲、主席台应该变成演讲台、长文字应该变成PPT、套话应该变成精简的要点。那样睡觉的人就会少很多。
正例: 公司员工必须掌握的 *** 礼仪 内容简介:提供 *** 礼仪相关信息。公司员工在办公室内,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几条 *** 礼仪。
公司员工在办公室内,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如下几条 *** 礼仪: 转接客人或上司的 *** 转接 *** 时,一定要问清对方的姓名和单位。切记要重复确认转达的内容; 在为客人或上司转接 *** 时,一定要等到双方通了话,再轻轻放下自己的听筒; 接转了几次都无人接听,则每一次都要跟对方说:“对不起,请稍等。”
清楚对方来历和用意时,先不要挂线,经请示后再处理。 客人或上司在开会时的 *** 接听 首先向对方解释客人或上司正在开会,礼貌询问问对方是否需要留言 如有留言,应按 *** 备忘录的要求做好记录 如对方执意要通话,应记下其基本资料,请对方稍等,随后将资料写在便条上送交客人或上司并等候吩咐。
受话人正在会客时的 *** 接听 首先应跟对方解释并询问是否需要留言或劝其过会儿再打来; 如遇紧急情况,应请对方稍候,设法联系客人或上司以听其吩咐; 若受话人正在参加重要会议,则应礼貌致歉,婉劝对方过会儿打来; 上司或同事外出后的 *** 接听 说明上司或同事的大致去向; 说明大致的返回时间; 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其它人代听 *** 或留言; 如在办公室接到别人打给上司的 *** 而上司又不在,应避免回答“没有来”或“一直未见到”,“还未来上班”等,而应答复“他/她 暂时不在办公室,有什幺事可以代劳呢?”等等。 公司内的工作 *** 如有事求见上司,尤其是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一定要先用 *** 联系,请秘书转告或安排时间; 与同级同事联络也应先通 *** ,约定时间、地点,不要随便打扰别人; 谈话结束时,一定切记轻放 *** 。
5.关于礼仪的反面例子
我在中国生活了4年,常常听到的,来自外国人的抱怨是——“中国人实在是太没礼貌了。”
他们所说的没礼貌反映在许多方面,比如在车站买车票时插队,又比如在前一位乘客还没来得及下车甚至付钱之前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出租车。一些外国人对此感到非常沮丧,而他们想到的解决 *** 就是变得比当地人更为粗鲁。
一天,他们当中的一位这样告诉我,他现在到商店买东西时从不排队,只是挤到前边大声招呼店员,于是他比其他所有人都能更快地买到东西。在饭馆点餐也是一样,嚷嚷的声音越大,吃上饭的时间就越早——一个人要在欧洲这么做,老板可早就因为客人太没教养而把他赶出门外了。
我曾把出租车的例子拿来向我的一些中国朋友征求意见。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了解,我还分别找了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中国朋友。
我们就此讨论了很久,发现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礼貌”或者“不礼貌”,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我们都赞成,平白无故地打扰一位出租车上的客人是一件不太礼貌的事情,但是如果恰逢外边下着瓢泼大雨或者发生了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变得情有可原了。
可见,礼貌和礼节既跟社会的习俗和传统相关,也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那么有所谓的世界通行的礼貌标准吗?我的一个朋友表示,她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礼貌原则,比如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等。
但这个原则又是怎样定义的呢?没有精力保持足够礼貌在我印象里,许多到过中国的欧洲女性都提到中国人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其中有一位更表示,因为她觉得这个习惯实在令人作呕,因此她不会再来中国。
这些欧洲人会对这一点如此深恶痛绝,究竟是因为他们的“水土不服”,还是这根本就要归入陋习的行列,中国人对此也颇为痛恨呢?其实,中国的人口如此之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想要为每个人设定相同的礼貌标准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在中国,大家每天要面对那么多不同的人,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对每个人都保持足够的礼貌。
这是中国人以及在中国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阿姨认为外国人普遍比中国人有礼貌,但是仔细想来,这根本不足为奇。
就拿我来说吧,我在奥地利出生长大,在那里,我每天遇到的人跟在中国遇到的人相比少得可怜。也就是说,我每天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同一个人的几率非常高,正是这种人际交往压力使得我不得不时刻保持礼貌。
说到我在中国的个人经历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通常中国人对我还是非常礼貌也很乐于帮助我的。当我迷路或者遇到其他问题的时候,总有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对我的态度通常好过对其他中国人。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因而需要更多的帮助;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外表跟中国人差别很大,他们觉得跟我打交道很有趣;还有可能是他们认为我有可能是某个外国驻中国大使或者外企老板的朋友,跟我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日后能帮助自己。
总之,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似乎能够享受更多来自中国人的礼貌。不过,事情也并非都是如此。
前几天我去超市买东西,并和一位帮助了我的女孩子聊了一会儿,我发现她的同事开始关注我的购物袋,希望知道我都买了什么。我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中国人,那她就不会对此产生这样不恰当或者不礼貌的好奇心。
中国人的礼貌与对方身份有关就此看来,关于礼貌有太多值得讨论的话题,但这些话题通常没有定论可言,礼貌和不礼貌之间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楚。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英汉字典中对于英文“礼貌”一词的解释不仅是礼貌,还有客气。
这样的“中国式礼貌”令我非常迷惑,于是向我的一位中国朋友请教。他给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在筵席上,如果你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那就是礼貌;相反的情况则可视为客气。
也就是说,礼貌是你应该做的事,而客气是你能够做的事。对于这样一种解释,我不知道是不是全体中国人都会认同。
不过,它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的礼貌通常是和与之交往的对方的身份有关。人们对待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等人通常会更有礼貌,他们不仅会表现得彬彬有礼,还会互赠礼物。
但对饭店服务生一类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恶劣得多。由此看来,中国人对能给自己带来越多好处的人就会越有礼貌。
如果这一结论正确,根据我朋友的定义,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礼貌的国度。德国有一句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
它说明,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自己。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认,每个国家都有讲礼貌的人,也有不讲礼貌的人。
关键我们要牢记“回声原则”,尽可能对别人有礼貌,这样我们也会得到更多礼貌的回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有礼貌的中国。
6.古、现代有关礼貌的正反事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称赞他是一个奇怪的孩子。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歌,知道礼仪,我的父母都非常喜欢他。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一个梨,荣格称之为他们的七个从最小的弟弟,父亲开始自己挑,之一弟弟去挑选最多的国家之一,和荣格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老了的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哥哥梨给了它“很惊喜听到他的父亲,问道:”那哥哥比你年轻啊,“荣格说:”因为我是哥哥,哥哥比我年轻,所以我应该让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迅速蔓延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7.古、现代有关礼貌的正反事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称赞他是一个奇怪的孩子。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歌,知道礼仪,我的父母都非常喜欢他。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一个梨,荣格称之为他们的七个从最小的弟弟,父亲开始自己挑,之一弟弟去挑选最多的国家之一,和荣格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老了的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哥哥梨给了它“很惊喜听到他的父亲,问道:”那哥哥比你年轻啊,“荣格说:”因为我是哥哥,哥哥比我年轻,所以我应该让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迅速蔓延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8.关于礼貌的故事更好有正反两面对比的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讲同学之间礼仪故事 与同学交往时,要谦虚有礼,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不和同学争吵打架。
同学们能做得到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谦虚有礼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礼仪三字经:进校门,守秩序,单行行,不拥挤。
见师长,先问好,要热情,懂礼让。课堂上,要动脑,写作业,要仔细。
课间操,认真做 ,三百首,要记牢。十分钟,备学具,不喧哗,不追跑。
放学时,路队齐,出校门,守交规。新世纪,好儿童,懂文明,有礼貌。
文明礼仪歌谣:你拍一我拍一,校园文明懂礼仪。你拍二我拍二,同学互助好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顾自。
你拍五我排五,礼貌诚信好相处。你拍六我拍六,行为规范要遵守。
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爱要牢记。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师长人人夸。
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语不离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礼貌要坚持。
故事二: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子女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早年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 *** "运动以后,进行漫画创作。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父亲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
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
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有一次,父亲在-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
当孩子们吃完饭络,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父亲听到了,也不敢大声制止,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
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
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
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
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
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
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
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客人问好;客人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故事三: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
9.举一些名人文明礼貌的具体事例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 *** 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