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
一天,我乘坐公交车去我姥爷家拜年。
在一次停站时,上来一位年轻女子,只见他衣着暴露,浓妆艳抹,像一个“活鬼”。她这身打扮自然会引来许多人的“观注”。
找到一个座位后,她便坐了下来,本以为她就可以踏实了,可事实并非这样,只见她从那粉色皮包里拿出一包瓜子,“咔咔”的磕了起来,随手就把瓜子皮扔在了地上,一个,两个。
不一会儿,在她周围满地都是瓜子皮,可我看她那表情,还是满不在意地磕着。
这时,售票员气冲冲地走到了年轻女子的面前,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气愤,亲切的提醒道:“姐,请不要把瓜子皮仍在地上好吗?谢谢 *** 。”“你算哪根葱啊?敢管我,去,一边呆着去,别招我烦。”
“哎。
哎!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
售票员话还没有说完,就又被年轻女子把话头抢了去。“怎么不对了?别人说顾客是上帝,现在在公交车上,也一样,你敢得罪上帝?上帝让你怎样,你就要怎样,跟我费什么话,去,一边呆着去。”
售票员闻此言,气不打一处来,就这样俩人吵了起来。就在此时,一位中年男子走了过去,一个一个的把瓜子皮捡了起来,然后,仍进垃圾桶,恰好到站,下了车。
售票员和那位女子看此情景都惊呆了,车里终于静了下来。
2.求一篇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我们中国向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一定要讲文明懂礼貌,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人的一生中总要经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它们就像有趣的故事,编织点缀着五彩的生活,今年9月下旬的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使我至今难忘。
一天,天气不佳,风里夹着密集的雨点,让人难以抬头,我从少年宫出来,走到小公园地区,心里正诅咒着该死的天气,忽然听到金属碰撞声。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商场窗前的一辆自行车被风刮倒,压倒了一大排,约摸30辆。
这时,正逢一位老爷爷路过,他把手里的伞放在一旁,弯腰屈背把自行车一辆辆扶起来,我连忙奔过去,和爷爷一起扶车。扶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车有笨有重,有的几辆车龙头横挡插在了一起,还有的撑脚不牢靠,刚扶正又倒了下来,好不容易才扶起了几辆。
一些过路人看到了,都走来投入了扶车的行列,一个,二个,三个。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和我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头发都湿了,雨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模糊了镜片,弄湿了衣衫,也顾不得擦一擦,放在一旁的伞被风吹翻了,也顾不得拾一拾。一群陌生人就这样聚集再一起,连身边是谁也顾不得看一眼。 30多辆自行车又整齐地站成一排,风雨似乎小了些,当人们那起伞准备离去的 时候,有一辆车的主人来了,他望着自己那辆刚被扶起的车,连声说:“谢谢,谢谢了。”
望着这一个个即将消失在雨中的背影,我明白了礼仪的重要。
初一(7)班 高婷婷
3.我的礼仪小故事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我家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征文 作者:杨安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文章录入: yang_anhua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我家的文明礼仪小故事”征文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蜜的罐子,要想使罐子里的蜜更加甜美,我们就得时时刻刻讲文明,做一个礼仪小使者,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处处开满“鲜花”。
有一天,我和外婆乘公共汽车去超市买东西。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辆车,大家排着长队上车,可下车人少,上车人多,我看看车上所剩无几的座位,心里很焦急,恨不得拉着外婆的手跑进车中“抢”座位。
但我又一想:今天的队伍虽长,但没人往里挤,如果我一旦往里挤,岂不是把一条文明整齐的队伍给打乱了。想到这,我决定与外婆接次序遵守规则地上车。
到了车上,几乎没有空位子了,正在这时,有一个大姐姐主动把座位留给了我们,我们很不好意思,但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们只有坐到了椅子上。突然,我发现有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拄着根拐杖,慢呑呑地走了上来,尽管排在她前面的人让她先行,但她却感激地说:“谢谢,不用,不用,你走,你走”。
多好的人啊!过了一会儿,老人周围开始有人让座位给她,可她依然固执地说:“我站着不累,不碍事。”有人问她:“您去哪儿呀?”“噢,汽车站。”
这么远的地方,难道她要一直站着?老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车后,我望着这辆普通的车,心想:车上不仅环境优美,乘客也很文明,他们不乱丢果皮纸屑,遵老爱幼,互相谦让,多么文明的车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文明,做一个文明的人不难,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不算难,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4.关于礼的小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 *** 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5.关于名人文明礼仪的故事
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6.仪容礼仪主要事迹
仪容礼仪包括个人卫生礼仪 、举止礼仪 、美容美发礼仪 、服饰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身所,是一家致力于提升女性成长魅力,倡导形体仪态美学的平台。通过一套总结女性在日常生活、社交、商务活动中的优雅元素,采用培训空姐、模特、名媛的形体仪态美学,简单实用并且融入生活。
任何一个女性,无论相貌和身材,即使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也能透过身所的形体仪态美学,在短期内改善体型,拥有修长挺拔的身姿及舞蹈演员般的优雅气质,内修心,外修形,美在形体,雅在仪态。
7.有关生活中关于礼仪的一些好笑的故事 字越多越好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8.关于礼仪的古代故事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答案补充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9.100子左右的文明礼仪故事
记得上一星期,我在公共汽车站等候车子。
当时雨下得很大,站里站满了人。车子一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你挤我我挤你地争着上车。
可无奈地等来的却是一部已经满座的车。我只好人家先上我再上。
突然,我看见一位妇女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被人挤到了最后,身上全被淋湿了,那位妇女努力地为婴儿遮挡,但好像也无济于事。最后,我上了车,她们也上了车。
我被挤到了后门旁。车子突然一刹,哎呀,大家都向前倾。
我被挤在没边的铁杆旁,好痛啊,我刚想埋怨后面的人,转头一看,是那对妇女。我出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来。
那妇女连忙向我道歉。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尴尬地笑了笑。
她点了点头,又马上看了看手上的小孩有没有受伤。这时,旁边的一位中学生说:“有没有搞错啊!你撞到我了,你怎么不跟我say sorry啊?真是没修养!你小心一些好不好啊?”还把一个白眼给了那位妇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车上的人越来越少,我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个位置。但那对母女却一直没能坐下。
在旁的人好像一点儿也没看见,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起身说:“阿姨,您坐吧!”说完就马上让座给她,她感激地说:“谢谢,谢谢……”我说:“不用,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时,大家也许都明白了什么,脸红了,头低下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