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和礼仪的区别 以及关系
文明和礼仪的区别为:性质不同、包含不同、目的不同。 礼仪是文明的表现。每一种不同的礼仪下都会反映不用的文明风俗。
一、性质不同
1、文明: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2、礼仪: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
二、包含不同
1、文明:文明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2、礼仪:礼仪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三、目的不同
1、文明:文明目的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使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2、礼仪:礼仪目的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建立和谐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文明
百度百科——礼仪
2.中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区别
一、二者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二、二者的目标不同
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三、二者的范围不同
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
扩展资料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3.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从总体上讲两者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其一,二者基础不同。
古代礼仪制度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利益虽然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社会公平,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其二,二者范围不同。
古代3礼仪讲究的是“礼下不庶人” ,因而与贫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的参与者。 其三,二者的目标不同。
古代利益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 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
联系: 1. 现代礼仪是在古代礼仪上与时俱进进行改变的 2. 现代礼仪源于传统礼仪,但发扬光大,更广更宽更亲切。 3. 很多传统礼仪的精神沿为今用,如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等。
但传统礼仪尤其是封建社会礼仪更多用于统治阶段。
4.礼记的三礼关系
三礼包括《周礼》(原称《周官》)、《仪礼》(原称《士礼》)和《礼记》(专指《小戴礼记》)。虽说叫三礼,但三者关系并不大,进入经书的时间也不一致。《仪礼》进入经书最早,应在先秦;《周礼》几进、几出经书之列,最早当在新莽之时;《礼记》进入经书之列当在唐朝。
先秦没有《礼记》这个名称,其收录作品来源庞杂,但多为七十子后学的作品,“有关著作也不都是礼经的‘记’”。
《周礼》,主要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天道、人性、哲学思想等的论述。
5.礼记中对于“礼”的见解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亲亲之 ***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
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
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
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
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