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代礼仪的内容
周代士冠礼的冠服和礼器《仪礼·士冠礼》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
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缘(据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纯缋,即此意也。)一说,朱红色缘。
梳双丫髻,用带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
纚黑色,宽终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约今50厘米),长六尺。笄长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据父亲身份,用玄裳、黄裳或杂裳。
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
用黑屦,青色絇(鞋头装饰,有空可串鞋带)繶(鞋底边饰)纯(鞋口边饰),边饰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
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
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赤黄色蔽膝)。
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镶边宽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涂注增白,缁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爵弁服,配以浅红色鞋,黑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
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 *** 线缕细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主人:筮日时,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黄或杂裳,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
摈者:玄端正宾:同主人。玄端服。
赞者:玄端众亲戚:玄衣玄裳,缁带。《仪礼·士冠礼》礼器:·筮日:蓍草、蓍筒、蒲席、卜具·加冠:箧、箪、蒲苇席、勺、觯、匙、篚、匴、甒等·醴醮:鼎、豆、笾、爵等 \3 《仪礼·士冠礼》仪程详解图:《仪礼·士冠礼》分解示意图①筮日在祢庙(即父庙)占筮加冠的吉日。
主人(将冠者之父或兄)头戴玄冠(即周代之委貌冠),身穿朝服(玄衣白裳,郑玄注:衣不言色者,衣与冠相同也。礼之通例,衣冠同色、裳韠同色、裳履同色),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在庙门的东边就位,面朝西方(郑注:筮必朝服者,尊蓍龟之道)。
主人的属吏,有司着与主人相同的礼服,在庙门的西边就位,面朝东方。以北为上首。
蓍草、蒲席和记爻、记卦所用的卜具,都陈放在庙门外的西塾中。约在门外的中部,即门槛外,门中所竖短木(闑)偏西的地方布设筮 席,筮席面朝西方。
筮人手持蓍草,抽开装着蓍草的蓍筒盖,一手持盖,一手持蓍筒下部,进前接受主人的吩咐。宰(宰,有司中的主政教者,周代,士虽无臣,以属吏为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后的地方佐主人发布占筮之命。
筮人应答后右转弯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边。
占筮完了,筮人将筮得的卦写在版上,拿去给主人看。主人接过去看毕,还给筮人。
筮人回至筮席,面向东方,与他的属下共同占筮,占筮完毕,进前报告主人筮得吉卦。如果占筮结果不吉,就占筮以后的日期,其仪式与前相同。
占筮结束,撤去筮席,宗人(《周礼·春官》谓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皆由王朝设置。诸侯,大夫、士也有宗人,主持礼事,由家臣担当)宣布筮日之事结束。
②戒宾日期确定后,主人提前三天至众宾(宾,即主人的僚友,古代讲究“有吉事则乐与贤者欢成之,有凶事则欲与贤者哀戚之”)家门告以“冠礼”日期,广泛通知僚友,并请参加,他们辞谢一次便应许了(一辞而许为礼辞,二辞而许叫作固辞,三辞不许叫做终辞)。用语过程是,主人致辞曰:“某有子某。
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某人有儿子名某某,将要为他加缁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导。)
宾致答辞:“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某人不才,恐怕不能胜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辞)。
主人说:“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终能前去指教)。 宾回答说:“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従?”(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从)。
主人再拜(行两次拜礼),宾答拜。主人回,宾拜送主人。
③筮宾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 *** ,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在将行加冠礼之前三日,举行占筮正宾的仪式,与占筮日期的仪式相同。
④宿宾宿,意为“恭请”。“戒”之宾为众僚友,此所“宿”之宾指主加冠之“正宾”,即所筮之宾。
众僚友可来可不来,故“戒”而不必“宿”。加冠之正宾必来,故既“戒”又复“宿”之。
于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请“正宾”。正宾身穿与主人相同的礼服,迎出门左(大门外东方,门左即门东边。
凡礼,门东为主人之位。主人亲至正宾家宿宾,此时正宾为主,主人为客,故正宾在门东边迎接主人),面朝西方两拜主人,主人面朝东答拜正宾。
然后主人(致辞)邀请正宾,正宾应许。用语为,主人说:“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某人将为某某加缁布冠,先生将光临,冒昧前来恭请)。
正宾回答说:“某敢不夙兴?”(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主人再拜,正宾答拜。
主人退下,正宾拜送。邀请赞冠者一名,仪式与邀请正宾相同。
因为赞冠者“佐宾为轻”,所以不需要“筮”,但需要“宿”。⑤约期第二天,即行加冠礼前。
2.什么是周代的礼
宫廷礼仪 古代宫廷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 *** 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
3.有谁知道周代的礼大致内容是什么
《周礼》-管制礼法汇粹、名物典章之全书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为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汇编。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记
《周礼》
中国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周代宴饮礼仪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礼仪文明 宴饮礼仪 宴饮礼仪的起源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宴饮礼仪的程序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 古代宴饮的座次安排 宴饮的座次是礼俗的重要内容 ,主要是为了区分尊卑上下。
古代皇帝总是坐北朝南,所谓“南面为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通常都把朝南的座位当做尊位。
不过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东面为尊。这跟古代贵族活动的场地布局有关,通常贵族的宅院都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堂是坐北朝南的,在堂上聚会就以南为尊,堂后面是室,中间隔着墙,墙东侧有门,过了堂才能进入室,如果在室内聚会,就以坐西向东为尊了。
如: 《史记·项羽本纪 》中记载:“项王、项伯东向 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这说明鸿门宴就是一种室内会的格局。
凡被推倒尊位的人在入座前总要对在座的人 一一拱手致意,表示感谢众人的抬举,然后才可 安然入座。一般情况下,客人先入座,主人最后 入座。
如果是尊长宴请卑 幼者,则仍为尊长者先座, 然后卑幼者才敢入座。 酬酢之礼 宴席上,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作“献”;宾客回敬,称作“酢”;主人劝饮,称作“酬”,所以把宴饮之礼称作“酬酢之礼”。
宴饮时主人不陪饮而让客人自酌自饮,会被人指责为失礼。当宾客很多,主人无法分身时,每桌还得安排一个人代表主人陪饮,好让客人吃喝好。
5.中国周朝皇室礼仪有那些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更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更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6.周代饮宴和礼仪合一的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周代饮宴和礼仪合一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燕礼 “燕”为安逸的意思,燕礼是国君或主人在后宫(房)举行的一种酒会。
这种礼俗相传为虞氏所制,常以此礼宴请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尊敬。一般以下情况举办燕礼:诸侯相聚;君王慰劳臣下;国君款待他国使臣;邀请四夷方国宾客等。
(2)食礼 这是一种有饭有肴而不饮酒的饮食礼仪,创始于殷商。 (3)谛礼 此种礼仪兼燕礼、食礼的内容。
(4)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一般贵族举行某种重要活动时的饮酒礼仪。 凡举办乡饮酒礼特别注重社会教化,以宣扬德政礼教为宗旨,或是通过这类活动,来彰明劝善求贤的愿望,推行“五化”(明贵贱、辨尊卑、分长幼、饮宴有礼、和乐不俗)教育,将饮食礼仪纳入国家政治、宗法、外交活动的范围之内,并且是礼乐教化的重要形式。
7.周代饮食礼仪是怎样的
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 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其中对皇家和诸侯的 礼宴作了若干具体的规定,名目有“乡饮酒礼”、“大射礼”、“婚礼”、“公食 大夫礼”、“燕礼”等。
周礼受到孔子的赞赏,他对饮食礼仪补充仁、义、礼 等内涵,使其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伦理关系。 孔子的学生们将老师的 理论加以归纳和阐述,最后形成《周礼》、《礼仪》、《礼记》三部经典。
强调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饮食礼仪和其他的礼法成为了中 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强调“食不语,寝不言”,即吃 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吃 糙米饭菜汤时也得先祭祀,表现出恭敬之情;“席不正,不坐”,意思是坐席 不端正就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说的是同本地方的人一起饮 食,要等到老人们都离席而去,自己才最后告退。
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礼 仪由来已久,在古代社会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也产生着重要的 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