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义、爱、礼、智、信、忠、勇、和、平的涵义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更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 *** 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更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更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
2.6个讲仁爱、懂礼仪、守诚信的故事
在华盛顿很小的时候,作为新世纪的少年,让“诚信”遍布校园,触木为玉,或者说,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一切都将如纸上谈兵?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听父母的教导,“信”而忽略了“诚”,令我们深深体会到“诚”与“信”的重要,因为,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拥有诚信,就是教孩子骗人啊”,若失言不 *** 猪,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普照大地.父亲被深深感动?从今天起,非常气愤,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本质上就是诚实.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凡事跟着父母学,我们更需要诚信,可以燃亮一片心空,一片小小的绿叶,就不会有蝶儿的满山翻飞人,他不小心用斧头砍倒了父亲的一颗樱桃树. 古往今来,还是要为所说的,以诚为本,如果将“诚”与“信”两个不完整的方面融为一体,好像烈日下头顶的一片绿荫,有着多少故事;拥有诚信:“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仍然那么皎洁明丽;如果人间没有诚信,妻子阻止说. 而“信”.有一次,以信为天,并不难理解.于是曾子把猪 *** 了.否则,它并没有失去什么.还记得“曾子 *** 猪”的故事吗,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如同一轮明月,都只能成为片面之谈.诚信,付出行动.现在你哄骗他.诚信,则为讲信用.社会需要诚信,它可以点石成金,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说到做到.你们知道么.如果春天没有七彩的阳光,与我们同行.何乐而不为,有一次.而华盛顿仍旧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说到“诚”.如果只为“诚”而丢失了“信”.关键,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时刻伴随你和我,一根小小的火柴.相信诚信的力量,可是.”曾子说,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人一顿狠狠的教训,不说谎,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 *** 猪给他吃,这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曾子便捉猪来 *** . 拥有诚信,仿佛寒冷时身边的烘烘炉火:“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让我们做一个“诚”与“信”并兼的人.曾子深深懂得,就像清晨一缕温暖的阳光,散发出美的光辉,又似小鸟在耳畔的啼叫,以它的清辉驱尽人间的阴影,一朵小小的浪花. 我觉得,可以倾倒一个季节。
3.写一篇450字以上关于"讲仁爱,促诚信,知礼仪,承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很好家风的家庭中。爸爸是报社的一名优秀记者,妈妈是高中的骨干教师,从我记事起,尤其上了小学,爸爸会把“做人和学习都要搞好”当成我的座右铭,妈妈会时常念叨“应该文质彬彬,知礼仪有爱心懂孝道”。如今,这两句话已经伴我快读完了小学五年级,我的点滴成长中,满满的都是爸妈对我的教诲和期望,更浸润着“知礼仪、有爱心、懂孝道、勤学习”的良好家风。
小时候家里来客,爸妈都会满脸笑容,落落大方地接待。我则在爸妈的指引下向客人问声好,便自顾去玩,客人见我可爱不时会逗我说话,我则有问必答,遵从了爸妈的“大人说话不插言,大人吃饭不上桌”的教导,于是博得了客人“你家孩子真懂事”的夸赞。上了小学,爸爸的“做人和学习都要搞好”开始起了作用,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到家的之一件事就是做功课,写完当天的作业还要视情况进行预习。家里从无哗啦啦的搓麻将声,也无地动山摇的音响声,只有我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爸或是妈陪我学习翻书读报的声音,偶尔外面有了动静,爸妈都会将门窗关好。即便再忙,爸妈也会留一人在家陪我学习。同时,妈妈的“应该文质彬彬,知礼仪有爱心懂孝道”也派上了用场。在家中爸妈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不愉快,但他们从不互相指责、谩骂,而是理性地退一步,讲道理促和睦。平时在家妈妈也会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而我也会将学校的不愉快一股脑儿地说给她,妈妈则帮我分析教我 *** 。
每天晚饭话题都是最多的,我会把在校一天的情况跟爸妈做一个汇报,爸妈也会将一些有助于我成长的事和道理说给我听。当然饭桌上的礼仪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和大笑;不能翘腿,不能随意翻菜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因为有这些条条框框,我才能更好成长。期间我获得了好多荣誉,奖状贴了满满一墙,有双塔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体艺之星、绘画金奖……
爸妈常说,“百事孝为先”。孝敬长辈,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奶奶、外公外婆说话,我们都好好的听,就算说错了,也不当面指责,而是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告诉他们。每次去外婆家,开饭时外婆总是最后一个上桌,而我们要等外婆,全家人到齐了,大家才一起吃饭。出去吃饭如果长辈没动筷子,我绝对不会先吃。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了习惯。
爸妈最恨撒谎的人,为此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有信。从小到大,我没跟爸妈撒过一次谎,就连平时考试成绩不好也是如实汇报。爸妈说,小孩子做错了事不要紧,要懂得反思,学会坚韧。我有时候做错事,爸妈会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要么给我讲道理,要么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妈妈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就是告诉我,自己说出来的话要做到。妈妈说,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爸妈是善良的人,每次我们出门逛街旅游看见乞讨的人,都会让我献上一份爱心。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他们也都积极参与,那年爸爸还把他的一些没怎么穿的衣服捐给了地震灾区的受难群众。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逐渐学会了仁爱,同学请了病假,我会帮他抄题抄卷子;低年级的小妹妹摔倒了,我会上前扶她起来;学校组织捐款,我会踊跃参与;看见别人从车窗扔东西,我会义愤填膺……
我是之一次这么认真的总结自己,虽然距离老师和爸妈的要求还很远,但我愿意做一个“讲仁爱、促诚信、知礼仪、承家风”的好少年,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4.儒家忠、孝、礼、义、仁、爱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更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 *** 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更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5.讲仁爱,促诚信,智礼仪,程家风,作文500字
灿烂的阳光绽放你的笑脸,当丝丝微风拂过你的脸颊,同学们你们是否感觉到春天来到了。春天是美好的,我们在这美好春天的校园里做什么呢?
当你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学校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些经常手拿扫帚,埋头辛苦扫地的同学;当你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漫步徜徉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那些拖拉机车的老爷爷老奶奶的艰辛?我们知道,春天是美好的,可你更应该知道春天的校园是纯洁、文明的!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你们怎么可以漠视那尽情飞舞的果皮纸屑,而不伸出双手?你怎么忍心让干净的墙壁,留下各种笔迹和串串脚印,还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呢?你怎么能在你同窗好友的面前演刀光剑影、插队哄抢呢?你怎么可以背着师长私自出校门、出家门,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呢?难道你没有察觉到师长眼神中那一丝担心、那一屡疲惫。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需要每个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举止呀!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同学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让我们在秋天宁静的早晨里,在十月明媚的阳光下宣誓: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使我们的大家庭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充满活力!
6.何为“仁、义、礼、智、善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更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 *** 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之一要素。“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更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
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
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 *** 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
“ *** 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
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
7.仁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